之前在 一標閥門跟大家介紹過 氣動球閥的結構是一個球體和兩個密封座被封閉在左閥體和右閥體的中間。當球體處于關閉位置時,上游端的介質力作用在球體上,使球體緊壓下游端的密封座,產(chǎn)生一個工作比壓,當這個工作比壓大于必須的密封比壓時,獲得了有效的密封。這種不是靠外力的密封方式,稱之謂介質自密封。
為了保證球體在關閉位置時,能產(chǎn)生一個介質的作用力,事先在 氣動閥門及 氣動執(zhí)行器裝配時,氣動球閥球體必須緊貼密封座,而且需要過盈,產(chǎn)生一個預緊比壓,這個預緊比壓為0.1必須的密封比壓而不小于2Mpa。這個預緊比壓的獲得,完全靠設計的幾何尺寸來保證。
早期氣動球閥密封座的標準設計是一個形狀簡單的圓形的環(huán),被裝在球體和閥體之間,這種密封座結構稱為“填塞式”密封座(Jam-Seat)。可以想到,這種結構設計很難來控制裝配時過盈量C,或者說,裝配時預緊比壓值對過盈量C的變化十分敏感,制造的球閥不是過盈量太小而容易泄露,就是過盈量太大而扭矩太大。制造不出品質優(yōu)異的產(chǎn)品。特別是當閥門被用在過程工業(yè)中,氣動閥門要經(jīng)受壓力波動和溫度波動,這時填塞式密封的球閥的缺陷被凸顯出來。 |